客服热线0898-6666 6946

营业时间:07:13-23: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游记攻略

旅行达人靠游记软广月入数万 如此推荐还值得信赖吗?

来源:自由行网 日期:2014/5/3 浏览次数:

齐临自由行网: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外出旅行前,想必不少听众和我一样,喜欢先看一些旅行达人、职业背包客的旅行游记,根据其中一些景点、酒店、餐厅等的推荐,规划旅行攻略。

  不过,有旅行网站的工作人员爆料,网站上多位旅行达人收到私信,表示只要在游记中提到住某酒店,上传照片,并写正面评价,就能有500到800元不等的酬劳。发信者自称来自某家公关公司。

  旅行达人与品牌合作在圈内并不少见,他们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并拥有大量粉丝。有旅行达人就透露,自己每个星期都会收到多个公司合作邀约,除了酒店,还包括笔记本品牌、数码相机品牌公司,每个月能带来几万元收入。

  有5年资深旅行经历的陶威,在接受经济之声记者王思远采访时说,旅游线路或产品通过旅行达人进行营销推广的做法,非常普遍。

  陶威:在线旅游公司也有免费体验的,它会带着你出去玩儿,然后让你专门写游记。这是在开发初期要推广旅游线路的时候,会邀请一些大号或旅游达人来写。稿费跟写文学杂志应该是差不多的吧,每千字可能两三百块钱。如果是很有名的人,应该是按照项目来做的,比如说非洲毛里求斯或者塞舌尔的项目,可能旅游局会全部赞助你出行的费用,你的衣食住行都是最好的,好的旅游局可能会给一定的报酬。

  一般情况下,旅游公司会邀请旅行达人参与免费体验,赞助出行费用,游记稿费差不多每千字两三百块钱。

  那么怎么判断是软文还是专业游记?陶威坦言,很难分辨出明确的界限,但是一些付费推广的写手,确实对自身的信誉以及旅游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陶威:本身旅游达人相对于普通旅游者就具有一些优势,比如摄影技术好一点,文字上呢,会让其他人感觉更想去。我觉得如何判断它是软文还是真的游记,还挺难的。我自己去住酒店的时候,酒店本身也会说,有一些公关公司、第三方的评论网站,会直接让他们投入一些资源,可以帮他们找写手,来写这样的一些内容,这还是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发展。

  移动旅行游记分享应用平台“在路上”的首席市场官浦明辉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很多,消费驱动从媒体广告逐步转向熟人圈子的口碑,以及专业人士和组织的分享指导,这很正常,但确实要警惕行业内“收钱就办事”的这种苗头。

  蒲明辉:这种情况肯定有,一直都会有。要分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正常的公关其实就是一种广告形式,比如说酒店、景区,都会付费邀请一些旅行达人来做体验,甚至用户从旅行达人分享的内容上来看,能看出来是在做一个营销,不管有没有收费,或者实质性的物质回报。另外是我觉得要保持警惕的一种,确实鱼龙混杂,收钱就为你说话的这种情况也存在。而且这种情况随着互联网的竞争、旅游景区等的竞争,变得比较复杂,甚至有的旅行达人会两边收钱,有些价格确实比较高。一线的旅行达人做一场公关活动的出场费,或者写稿的费用都可能是以万计的。

  浦明辉认为,目前这个圈子还算健康,很多旅行达人一般比较看重自己的口碑,不会说没有节操的推广。

  蒲明辉:我觉得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规模,到公关公司参与的这种程度其实并不高,因为利润空间其实很小。这个度的把握,目前来讲还没有出现太明显的恶性事件,比较多的是国内旅游景区的开发阶段,没有知名度的时候,会特别需要一些旅行达人进行推广。有些旅行达人可能是纯粹写好的一面,大部分旅行达人对自己的口碑还是比较看重,没有节操的推广应该说不是很多。因为这个圈子其实并不大。

  旅行推广无可厚非,但如何保证真实、有效,则需要自律和监管。

  移动旅行游记分享应用平台“在路上”的首席市场官浦明辉介绍,目前旅游业内主要有三类旅行推广,第一类是明星包装,第二类是专业旅游大号,也就是旅行达人推广。

  蒲明辉:比如说有一个一线男影星,前两年在走一些西藏的线路,以此为出发点做了非常多的营销,包括有手机、护肤品的赞助,就是围绕明星来做的。还有一些职业旅行者,是作为主角来为活动站台,这种也很多,比如微博上一些粉丝量几十万、百万级的大号,很难说单纯的把写稿、出场、线路的体验来区分,往往是一个打包的公关行为。

  旅行推广的第三类,就是公关写手。

  蒲明辉:他本身并不具备社会的影响力,但是写作、摄影的功底、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说也分三六九等。有一些自己也不抛头露面,就专门是给景区、品牌来做这些事情。

  律师分析,不管旅行达人在游记中发表的感悟是否发自内心,收钱后发表的感悟都属于广告范畴。根据《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原则上都应该在文中加注广告标识,好让读者在接触信息时能有相应的判断能力。浦明辉认为,旅行评论监管靠自律,旅游者参考攻略最好要“货比三家”。

  蒲明辉:以目前发展的规模来讲,监管的程度上,自律还是第一位的。其实你看一篇文章的度,就是对一个品牌的描述,占整个游记的百分比。百分之二三十的话,那即便是有公关,对于整个游记的价值或体验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你发现一篇文章,几十张图绝大部分都在讲这家酒店,或者这家景区,那还是要有一些警惕。当用户想要出行的时候,多找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听听他们的意见。尽量多比较一些中立客观的OTA或者旅游社区。同一家酒店在不同的OTA可能有不同的点评,公关公司也不可能把所有的OTA全部摆平,综合的比较还是有帮助的。

  经济之声:问一下我们的今天的嘉宾主持李欣,在你日常的观察当中以及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有发现类似这样事情吗?比如说自己或者是其他的朋友,因为看到某些这种专业的攻略或者札记然后去了以后发现会是这种上当收骗的行为,有吗?

  李欣:客观上讲近一两年,比前几年,比如说旅游服务点评类的,感觉这个信息这种叫含金量确实比原来有削弱。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说其实住到哪—般都到哪说哪吃的比较好,因为你去一个地方时间很有限,你要有个排名,那么原来往往确实排到前几名的,你去往往或多或少会有你觉得有惊喜的地方,说这个真的是可以,近一两年,我们明显的感觉有的排行榜,比如第一第二的去了以后,你会很失望,这有可能是你个人的关系,就是你不喜欢了,也有可能随着自媒体也好达人也好,它的这个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现有一些商业利益驱动的这个成分注入。有可能他点评的这个确实有这个说是因为某些个人利益驱动,那必须得承认是有。

  经济之声:是无利不起早吗?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利益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因为目前像这种旅行札记对于很多的在线的互联网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大多数现在在用口碑来赚人气,所以这部分评价这种札记就非常的重要,如果在这个非常注重诚信的一块,夹杂了很多这种比如说注水的或者软文,会不会对目前这种在线旅游的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呢?

  李欣:这个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接着刚才我的那个观点,就是说有可能我觉得有失望,看它推荐,但是我不会有被骗感觉,理由很简单就是这个互联网这种叫旅游达人也好,它属于一种叫口碑宣传,你如果是它圈内的人,你也是达人,那么你有自己圈子的你可以去做验证。

  经济之声:如果我没有这样能力来鉴别呢?

  李欣:你没有那么达人它不是叫权威媒体,它不承载公信力的这个身份,它把它的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什么叫真实的呢,真实其实很难能界定,他认为好的,你不一定认为好,那么他即便不收钱,他说你到这个地方,

  这个住的比较好,那是在他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历的评估下,他认为便宜,你即便那样你也可能有失望的时候,难得这个就说信息不真实吗?其实互联网它有一个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概念。他是一个群众他只是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他收没收钱是另外一个问题。你也是群众,你听了你就去,发现不合意,就代表你跟他不一样,或者说这个失望下回我不看了,那么不存在他主动骗你,因为他没拉着你把你拉进去。

  经济之声:那可能也就是说也有我们个人的一部分原因在里边了。

  李欣:我们不能把这个达人的这个看的太,他要尽很多的义务,达人他只是分享感受。

  经济之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一个自己基本的判断,无论是对景点也好或者是达人的评价也好。

  李欣:就是人家有什么义务要给你服务。

  经济之声:但是我有一个疑问,我不知道李欣怎么看,就是说目前它毕竟是无利不起早,这个行业里有很多的利益在,在这样一个有利益的驱使之下,靠它的自律真的能够完成一片还我们很干净的种天空吗,我觉得可能很难,您觉得呢?

  李欣:我一直觉得是这样,就是说它把他这个达人叫有利益的去推荐一些酒店或者服务场所,跟广告法这个匹配我觉得不太恰当,还是这个他更像一个论坛,互联网的这个声音往往是种草根的、多元的、不确定的,甚至从很…

  经济之声:可是如果人家收了钱的话,这一部分的人才可以看成有广告的性质的。

  李欣:收钱也不是,因为咱们提到就是说叫收钱就说法,往往他每个月好的有几万元的收入,他说话得有人听吧,谁听呢,这是他自己付出的资源,是他的投入,那么他甘心把这个这么多人听的资源付给,就是说以同价来交换这个钱是人家自己的一个行为,这个难道有什么错误吗?我觉得就是要保证说人家自己有这个叫第一体验的话语权,因为它不是工信他跟媒体不一样,在这个情况下,他收钱损害的理论上讲是他自己此前积累的叫人气也好,圈内的信誉也好。他牺牲到一定程度就没人看了,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很功利的。

  经济之声:所以说您觉得如果这部分人的话倒是可以通过自律的形式来进行,是吗?

  李欣:他一般他如果是达人,他拿到这个东西之后他自己会评估,因为他比别人要更专业,那么他发现有风险他不会去推荐,在这个意义上,好像你信这个可能性也要大一些。

  经济之声:可是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呢?您能简短的再给我们评价一下吗?

  李欣:行业我总觉得这样,就目前其实探讨什么更有意义,探讨的是个人在互联网这种人气值,这种关注度,已经产生了商业效益,这个其实是这件事上体现的最主要的一个结果。第二个我觉得这个新闻其实对于旅游公司和运营这他们更关心,其实个人的好像说我被骗,这种好像心态现在还没有。